借力华立,昆药集团续写青蒿素传奇
来源:云南日报
伴随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新闻事件,青蒿素在一夜间火遍大江南北。殊不知,从研发到产业化到走向国际市场,无数国人付出了持久而艰辛的努力,早年布局青蒿素全产业链的华立集团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资料显示,早在2000年就涉足青蒿素产业的华立集团,与云南有着密切关系,华立控股的两家上市药企中就包括云南的昆药集团,而在今年,华立集团已将青蒿素资产全部注入昆药,使后者获得该产业的更多资源和国际话语权。
在“一带一路”和“桥头堡”双重机遇下,青蒿素系列产品占到国家商务部援外抗疟药采购总量近1/2份额的昆药集团,在继续做大做强青蒿素产业的基础上,将寻求公司全产品的国际化进程。
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
投资学有一个著名的观点,“鸡蛋”要分装在不同的“篮子”里,才能有效规避风险。华立集团恰恰相反,华立掌舵者汪力成2014年底决定将华立旗下所有青蒿素产业注入昆药。对此,昆药总裁戴晓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华立把“全部鸡蛋放进一个篮子”的做法,初衷是为了让昆药集合所有优势资源,打造青蒿素全产业链,做大做强青蒿素产业。
对于昆药来说,大股东华立集团的这一做法既是信任,更是期许。追溯华立集团对青蒿素产业的整合和国际化之路,可用“一路风雨一路艰辛”来形容。2000年,青蒿产业前景才初露端倪,华立集团就陆续入主武陵山制药厂、湖南吉首制药厂、北京科泰、昆明制药(现昆药集团)等药企。在华立的推动下,2004年WHO(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把青蒿素列为一线指导用药,华立生产的青蒿素类抗疟药也进入了WHO的目录。2006年,华立集团就整合了从种植到国际营销的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2010年,华立青蒿素类抗疟药已在非洲40余国注册、销售,在10多个国家建立销售机构,并在坦桑尼亚设立制药工厂。
在全产业链布局渐成之际,华立做了一个看似大胆实则深思熟虑的决定:将旗下所有青蒿素资产注入昆药。2014年12月,昆药集团发布非公开发行预案,将华方科泰100%股权收入囊中。
事实上,华立这一举措早有端倪。早在2002年华立入主昆药时,汪力成就承诺将会不断加大对昆药集团的投资力度,促进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在云南的区位优势逐渐展现及桥头堡建设的历史机遇到来之时,汪力成果断拍板,定增昆药12.5亿元,其中2.5亿元用于收购华方科泰。这一做法,不仅兑现了华立当初的承诺,也有效解决了昆药集团与大股东华方医药在青蒿素产业上的同业竞争问题。
华方医药旗下北京华方科泰医药有限公司(即“华方科泰”)控制着湘西华方制药、重庆华方武陵山制药、浙江华立南湖制药等,主要从事青蒿素类抗疟药品的研发、提取、生产和销售,目前青蒿草的种植面积达10万亩,青蒿素和蒿甲醚的产能均超100吨,是全球最大的抗疟药原料药生产基地和种植青蒿素原料的最大组织者和管理者。
整合完成后,华立所有的青蒿素资产都已放置于昆药集团。汪力成对昆药的发展寄予厚望,他说,华立已将全部责任交给了昆药,希望昆药秉承老一代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将中国青蒿素进一步发扬光大。
拿到PQ认证,进入国际公立采购视野
业界人士介绍,虽然青蒿素类药物是当前中国被国际承认的唯一创新药物,但该类药品的主要市场由法国SANOFI公司及瑞士诺华公司等几家跨国医药企业控制,要进入这些地区就必须获得相关国家的GMP认证。
借力,是昆药集团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启蒿甲醚国际化之路时就使用的策略,昆药的复方蒿甲醚就是在瑞士诺华的协助下走向国际市场的。如今,这一策略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与国际医药巨头的合作中,昆药集团的蒿甲醚原料药生产线已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以及澳大利亚治疗商品管理局(TGA)三重国际GMP质量认证。
做到这些,还是不够。业内人士介绍,由于非洲国家基础薄弱,疟疾流行时,大多无力购买青蒿素制剂产品,只能依赖联合国赞助,由 WHO 等国际组织采购,诺华和赛诺菲在拿到 WHO 的订单后,再向中国采购蒿甲醚或青蒿琥酯等青蒿素下游产品,经加工成复方制剂后再供应到非洲市场。虽然昆药生产的蒿甲醚针剂品种已经被列入WHO的采购目录,但蒿甲醚注射液尚未获得WHO的PQ认证,该产品尚无法进入国际公立市场采购。
昆药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制剂领域,昆药集团的蒿甲醚注射液为国内独家,华方科泰还拥有口服制剂双氢青蒿素哌喹片,这两个产品目前都正在申请WHO的PQ认证,有望在明年通过,这也意味着,一旦拿到PQ认证,就能进入国际公立市场采购视野。
“我们也非常希望青蒿素产业能够获得国家更多政策扶持,规范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也能给予昆药关于PQ认证和产品国际化的支持。” 昆药集团总裁戴晓畅表示。
借船出海还靠自身硬
据昆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历经二十多年的市场开拓,昆药集团生产的蒿甲醚原料药及制剂已获49个国家的发明专利、在84个国家成功注册,年销售收入突破2500万美元,占全国青蒿素系列药品出口额的60%以上。自1999年以来,昆药已经销售了超过200吨蒿甲醚原料及5608万人份包括蒿甲醚注射液在内的青蒿素类制剂,满足了4.7亿人次的疟疾治疗使用,理论上拯救了约500万以上可能因重症复杂疟疾而病殁的患者。
不过,昆药集团依然在今年半年报中指出,“目前青蒿抗疟产业属于慈善产业,主要被国际大制药公司诺华、赛诺菲等垄断,关联方青蒿素业务每年实现利润较低。”2014年,昆药集团的青蒿素类产品销售额近2亿元,在该集团当年的整体营收中占比约5%。
“这些药品主要销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肯定不会想着去赚钱。”昆药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昆药集团的青蒿素类药品已经成为中外友谊的一个重要桥梁,从这一层面上来看,将青蒿素产业推向国际市场,其意义非同一般。
据记载,1990年4月,时任国家主席杨尚昆访问拉美四国,把6万支蒿甲醚注射液作为珍贵礼品赠送给时任巴西总统。2006年的北京中非论坛上,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提出8个方面的援助非洲政策,其中无偿援助3亿元帮助非洲防治疟疾,同时设立30个抗疟中心,这足以说明抗疟在国家政治、经济交往中的重要性。
当然,布局海外市场不仅仅是为了青蒿素,在昆药看来,昆药集团及华方科泰在东南亚、非洲都建立了较完善的营销网络,国际化能力提升后,公司可以谋划在这些地区的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公共服务平台。
“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指导下,昆药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公司位于乌兹别克斯坦的甘草项目基地将于下半年实现试运营;位于埃塞俄比亚的生产基地也将于明年完成选址、规划设计等系列工作。” 戴晓畅表示,昆药将继续借助上市公司融资平台的优势,推动企业的内外整合。这样,昆药的国际化布局将会越来越明朗,而这也恰恰契合了政府主导的“云药”走出去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