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昆药集团副总裁刘军锋博士:传统中药企业的创新转型之路

2021年,昆药集团迎来了70周岁生日。70年来,昆药集团起源于植物药,用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藏,回馈社会、造福人类。70年来,昆药人在磨练与考验中自强不息,将昆药集团发展壮大,使之成为我国中药企业的典型代表。

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大背景下,昆药集团源于中药,而不限于中药,现已成长为集药物研发、生产、国内销售和国际营销为一体的医药创新百强企业。昆药集团从中药向创新药转型的策略怎样?进展如何?有何痛点?这些疑问,昆药集团副总裁刘军锋博士一一给出了答案。

图表2. 昆药集团多种模式的创新研发管线(2021.3)


来源:昆药集团,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创新转型思路

对于昆药集团这样一家历史悠久的传统药企向创新转型,刘军锋博士认为,转型并不是抛弃既往的历史经验。对于天然药物、传统中药深入开发,昆药集团自主研发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1类中药KY11018,合作研发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对于天然药物进行改良,如将血塞通注射液改良为口服血塞通软胶囊,改善了患者的顺应性。

昆药集团对于创新药研发是逐步过渡,目前对于创新药、仿制药的研发是三七开的比例。现有仿制药业务的外延是短中期增长点,而创新药研发是中长期增长的支撑点。对于治疗领域并未广泛撒网,昆药集团目前的盈利能力不足以支撑大规模多领域的立项探索,而应当集中到有一定积累或历史的领域。昆药集团研发方针为六字真言“小全面+差异化”,小全面是在某个专科领域进行全面布局,差异化是与多数企业或主要的大公司竞争者有所区隔,表现在治疗领域、制剂平台、原料药中间体合成技术等。

创新研发模式

刘军锋博士指出,昆药集团除了建立研究院自主研发,还结合投资并购、合作研发、引进代理多种模式,尤其是近几年通过股份收购或投资引入了一些创新药企业或项目。昆药集团对于创新药项目的选择主要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财务方面的考虑,即项目能否带来比较可观的利润;第二,获得国内或国外权益。刘博士认为,对于像昆药集团这样的医药工业企业来说,两方面是并重的。

昆药集团通过“自主研发+投资并购+合作研发+引进代理”多种模式结合,建立了覆盖肿瘤、心脑血管、代谢、免疫、骨科的创新研发管线。昆药集团在研药物的技术类型广泛,有化药、创新生物药、生物类似药、罕见的1类中药,还有拓展适应症的2.4类改良型新药。昆药集团与屠呦呦团队合作,研究将双氢青蒿素片(KY41078)用于治疗自体免疫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如顺利上市,将填补口服国产SLE治疗药物的空白,给昆药集团的销售带来新的增量。2020年11月,昆药集团自主研发的治疗IDH1(异柠檬酸脱氢酶-1)基因突变实体瘤的创新化药KY100001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临床。这是我国首个自主研发进入临床阶段的针对IDH1基因突变的选择性抑制剂。

图表2. 昆药集团多种模式的创新研发管线(2021.3)

来源:昆药集团,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对于外部引进和自主研发,刘军锋博士认为这两类研发模式并不矛盾,而是需要权衡哪种模式更合适。外部引进其实是双方资源交换的问题,主要关注已上市或偏研发后期(即临床II期及之后)的品种。外部引进的耗费一般比自主研发高,但可以更快地将产品推上市场,用金钱换取时间。企业需要外部引进、自主研发两条腿走路。自主研发建设起来的临床前、临床团队,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筛选外部项目,另一方面在引进后也可以更好地进行继续研发。

创新转型痛点

刘军锋博士坦诚地表示,昆药集团目前不论是销售体量还是研发投入,都与国内头部大型医药集团存在一定差距。昆药集团在从西南边陲的传统药企,向研发驱动型国际化药企的转型道路上,面临着一些问题或痛点特别是对高端研发人才的渴求,表现为学术带头人和团队两个层次。目前公司临床前和临床团队的学术带头人陆续到位,但和构建真正的基于现代药物发现的研发体系的需求相比仍不足够。完善的团队短期内难以在昆明这座西南省会城市聚集。昆药集团虽然在昆明有持续研发新药的团队,但与转型所需求的人员数量、质量仍然存在差距。

2019年6月,昆药集团上海研究院暨上海昆恒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落地中国首个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张江药谷,罗氏、诺华、辉瑞、阿斯利康、百济神州、三生国建、华领医药、药明巨诺等国内医药名企云集。政府的大力支持、优秀的创新制药人才,促使昆药集团在此落地研究院。上海研究院计划设置两个业务部门:小分子创新药部和差异化仿制药部,分别负责靶点新颖、市场前景广阔的同类更优(me-better)创新药项目早期研发和高端差异化制剂项目研发。

为更好地吸纳人才,昆药集团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积极合理的布局。至2020年中,昆药集团已经形成昆明、上海、北京、北美“四位一体”的研发格局

图表3. 昆药集团“四位一体”的研发格局

来源:昆药集团,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国内创新药研发格局

刘军锋博士认为,如果采用创新药最严格的定义,即新化学实体、新靶点、新作用机制、新治疗途径,那么目前国内大部分药企达不到这个要求。刘博士的看法与提出“傅氏五条”的傅新元教授异曲同工。2018年11月,新加坡国立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教授、健艾仕生物医药科技(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傅新元教授,在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主办的“全球抗肿瘤新药高峰论坛”上介绍了他总结的创新药五条金标准,引发了医药界的热烈讨论。

图表4. 傅新元教授提出的创新药金标准“傅氏五条”

来源:傅新元教授,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傅氏五条”可能并不完美,但其针对了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总体状态,仍处于从me-too(仿创)向first-in-class(同类首创)过渡的阶段。刘军锋博士认为国内大部分药企基于风险和自身研发能力的考虑,做的还是fast-follow(快速跟进)的项目多一些。国内尚未出现以研发为主,以满足尚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为目的的国际top10药企。刘博士同时也指出,国内少数企业已经做到了全球新,但是通常有两个特点:第一比较早期;第二往往不是工业企业在做,而是“双创”企业(即生物技术公司)在做。

立项考量

刘军锋博士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天然药物化学专业,先后在绿叶制药研发中心、山东药物研究有限公司、神威药业药物研究院担任高级职务,对于研发立项具有丰富的经验。刘博士认为立项时对于项目最大的考虑因素是风险收益比,这是工业企业立项的基本出发点。昆药集团长期以来都是一家传统药企,近几年才开始涉足有一定创新程度的项目,研发团队基本面临摸着石头过河的局面。

刘军锋博士介绍昆药集团的立项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临床需求即使是大型跨国企业(MNC)也不能满足,不存在头部或垄断玩家的治疗领域或适应症。第二,基于研发和市场销售团队的情况,选择有一定经验和前期积累的领域进行尝试,如昆药集团选择前期已有所关注和布局的心脑血管、骨科,以及更专精的细分领域。第三,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并且市场空间足够大的领域,如NASH(非酒精性脂肪肝)、肿瘤领域。

有意思的是,刘博士的选择也正是跨国大药企吉利德(Gilead)的选择,面临丙肝治愈药带来的自限性市场,吉利德开启了疯狂买买买模式,在NASH领域布局了ASK1抑制剂、ACC抑制剂和FXR激动剂;在肿瘤领域豪掷119亿美元收购Kite Pharma以获得CAR-T疗法,与其他多家公司合作开发小分子化药和抗体药物。

刘军锋博士认为,肿瘤领域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不会落幕,具体选择哪个需要细致的考量。刘博士指出,肿瘤免疫疗法是目前的研发热点,但是肿瘤直接治疗药物的竞争已经比较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协同治疗的药物,可以起到改善肿瘤微环境、协助免疫治疗的作用。此外,还可以开发针对治疗后不良反应处理的药物

国内临床研究

刘军锋博士认为,在2015年7.22临床试验数据核查之后,国内临床研究的体系框架、申请者、CRO、审评机构等相关主体都已经有了很好的转变,对于临床试验的严肃性已经形成了行业共识。被业界称为“7.22惨案”的临床试验数据核查共涉及1622个注册申请,共有1210个注册申请主动撤回,40个注册申请不予批准。多轮核查之后,注册申请的总体质量显著提升,在2年时间内,撤回及不予批准的比例从7.22时的高达90%到逐渐归零。

图表5. 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核查结果(2015.7-2017.7)

来源:国家药监局,中康产业资本研究中心

刘军锋博士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临床研究的自主性、企业的自发驱动力不太足够。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的设计拘泥于范例,属于“八股文”,没有根据药物特性和疾病认知来细致设计,而药企的医学能力是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因素。临床CRO主要是保证临床研究规范流畅的执行,而对于项目的深入认知由企业负最终责任。不论临床研究的PI(主要研究者)是来自药企内部、医院大咖,还是CRO指定专家,经验丰富的PI对于临床研究只能起到助力。归根结底,项目的把控在于药企。刘博士坦言昆药集团的临床团队处于一个转型期,培养和建立医学团队,针对感兴趣的管线、适应症、作用机制形成深入的认识,才能更好地认识药物,更好地设计和执行临床试验。

医药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的大趋势,刘军锋博士认为医药行业的全球化是多层次的,除了产品的全球化,计划研发领域全球化的合作、引进、许可等都已经成为常态。国内药企的内外融合、同业合作,虽然标的有大有小,但是都勇于尝试和探索,可谓是风起云涌。对于产品项目,昆药集团主要是license-in(引进),从北美的合作伙伴获得中国权益,共享国外权益。同时,昆药集团也正在探索对外许可。对于产品在国外的上市销售,昆药集团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集中在次发达地区,包括东南亚、中欧和非洲等地。昆药集团为人熟知的抗疟药品在非洲50个国家注册和销售,并且建立了本地销售团队。对于发达地区市场的进入,昆药集团仍在尝试探索。

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中成药国际化,刘军锋博士指出痛点在于缺乏循证医学依据。中国的中成药往往以保健品或提取物进入北美市场,如果想作为FDA植物药准入,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国内有一些药企已经在探索,如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但是遇到了较多的挑战。中国的传统中药,在传统功能主治与现代医学适应症的桥接对应上存在较多困难。

结 语

作为一家传统植物药企业,向创新转型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但是昆药人毫不畏惧,制定了合理、全面、深入的策略,并且脚踏实地、坚定不移地推进执行,在团队建设、组织架构、管线布局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从2015年开始,昆药集团的研发投入逐年上涨,达到净利润的三成左右,体现了昆药对创新的重视。希望昆药集团未来在创新的星辰大海中一帆风顺,树立传统中药企业创新转型的光辉榜样。